我食鹽多過你食米

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」,這一句強而有力的維園阿伯無敵絕招,一出招,無數人死傷,後輩只要一出聲辯駁,「不尊重長輩」、「飲多幾年奶水」、「你識乜?」、「乳臭未乾」等罪名便會自動被封賜,道理?No way!隨著時代變遷,無恥之徒也開始偽裝成君子,一些以「愛港」之名的偽愛港團體開始出現在各報紙雜誌,他們實則為禮義廉或其他「愛黨」組織,但他們的「咸味」甚高,說話理據及邏輯跟維園阿伯同一層次,總是喜愛以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」作為辯論的結尾,完勝!

與其坐以待斃給這些鹽人秒殺,倒不如分析一下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」當中含意。

首先,在生活上「食鹽多過食米」有可能嗎?為了更清晰分析這句話,我設定這句話是一個80歲的維園阿伯向一個20歲的乳臭未乾青年出絕招。「米」在此句句子中是指我們進食的米飯,而「鹽」是指食物中的鹽份,不作多敘。根據思匯智庫進行的一項調查,香港人平均每年每人進食200磅米糧,一個20歲的香港人,估計他從5歲開始食飯,一共吃了15年飯,等於吃了200磅 x 15 = 3000磅米糧。要實現「食鹽多過食米」,我們估計80歲的維園阿伯食了3001磅鹽吧,即是平均每天吸取3001磅 ÷ 80年 ÷ 365.25日 = 0.1027磅/日,平均每天吸取46.58克或46583 mg鹽,根據美國農業部轄下的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 2010年的報告指出,每人每日平均需要攝取3750 – 5750 mg的鹽,而維園阿伯每日食比建議多出10倍的鹽還能活到80歲,實屬奇蹟!難怪他們理直氣壯,怒氣不斷!加上加拿大統計局指出,吸取過量的鹽會引至高血壓,大家明白為何他們總是快要爆血管的樣子吧!

當然,以上的分析只是胡鬧,維園阿伯又怎會懂得那麼多數據,他們口中所出之言大多都缺乏理據,要他們以理服人?他們就正正是道理,一點討論的餘地也沒有。

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」本是指老年人經歷的事比年輕人多,年輕人要理解老年人的好心,聽忠告而少走彎路、少犯同樣的錯誤,可是年代進步之快,每個人無論大小都要「活到老學到老」,特別是近百年,人類在過去一百年比過往一千年的生活進步得還要多還要快,人們的思想價值觀也改變了很多,例如有女性主義的掘起、平等主義、多重宇宙觀等,思想要隨著時代改變,否則只會落伍守舊,固執而不懂變通。

況且,「年紀大就多經驗」不是一定成立的,無錯,人生是要經歷的,但如果身處一個一成不變的環境生活,所經歷的事會是何其小,經驗也只會過於狹窄,即使過了二十年,你能說的故事會有多少?相反,不怕變遷、勇於嘗試、腳踏四方、閱覽群書、好聽世事、關心睦鄰等都是加速學習世事及經驗的不二法門,自以為年紀漸老便放慢手腳,固步自封,不事學習,最後只會被後起之秀超越,連前面的身影也看不清。

時間是一個量詞去量度經驗,它也是一個容器去浸淫人生,亦是你所擁有的學習機會,但它並不是一個絕對單位,經驗累積還要看效率及悟化,以自己的歲數去打擊別人的觀點就正正表示你理虧,才盡詞窮,詞窮理屈,勢必不免。

靈感大於能力

靈感大於能力,在此提及之「大」並不指其重要之意,而是指其量及程度。

靈感及技巧是創作之根本,兩者相互相乘。沒有技巧就不能表達出靈感的魂魄,沒有靈感就只能創作出中看不中用的漏水花瓶。

靈感源於生活,人要經歷過高低起伏才能有完整的靈感,成功、失敗、出賣、驚喜、錯愕,每一步踏過的路,每一句聽過的話,每一個令你有感受的人,這些都是你「人生履曆」,也是能感動別人的根源。缺乏經歷的人是不能有動人之情或說人之理,所創作的作品只會有空泛的內容,以數量及誇張手法蓋過細膩的表達,現今藝術及設計往往出現了大量的缺靈之人,皆因工作上的死線、客人的死蠢、自我缺乏堅持、錢包缺乏金錢等因素。在香港,藝術創作人的風骨已被生活迫人的環境磨成粉末,灑在汪洋裡,被自殺得可笑,如腳踏地般上吊,亦如消失的密室,有時只能感嘆為官者的創意比藝術家還高,好奇在他們的靈感從何來,但這個問題正如天理一樣,不知有否來過人間。

今早在地鐵站看見一個打扮奇異的女仕,身旁的人投以奇怪的眼神,有些人甚至以厭惡的表情盯著她,但這位女仕對其他人的眼光不屑一顧,從容自在,樂得自我,如「須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隨人腳後行」。試想想,這豈不是藝術人應有的態度嗎?這位女仕奇異的打扮對身邊的人沒有作出傷害,但為何他人要以其極不友善之態度對待?如果該位女仕在意他人無謂的目光而改變自己的形象,社會上又少了一個勇於表達自己的人,我們暫且稱她做行為藝術人吧。當然,這身打扮是不能進入大公司工作,這身造型是不能進入高級餐廳用膳,這身衣著是不能取悅異性歡心,但明顯她不理會、不在乎、不需要這些別人對自己評價的俗套標準,她更在乎自我。筆者能做到這位女仕對人生、對世俗的豁達嗎?筆者開誠布公承認本人是未能實現這個境界,能做到如此能耐的也許還只剩下我們親愛的特首吧,只可惜他只是個可憐的產業測量師,理所當然是完全沒有潛建的常識,加上時間之久遠,記錯實屬正常,我們都錯怪了他,即使用高登神句「是咁的」也不能挽回民望。

有一流的靈感在腦袋裡,也需要一流的能力表達靈感,否則美好的靈感只能變成一點回憶或可惜。畫家需要熟練的畫工,作家需要精湛的文筆,音樂家需要優良的音樂感,缺乏表達技巧是不能做到「下筆如有神」之境。技巧是一點一滴累積的,沒有捷徑,也沒有武俠小說中傳武之法,雙掌一拍,頭上冒煙,五時三刻,百年武功已經傳入後人體內,從此身懷絕世武功,天下無敵!此等奇景只會發生在中港政治圈,被任命,被欽點,一夜間就手握大權,風火林雨也聽命於中央政策組顧問高靜芝,手中的雞毛如令箭,上下朝野均需應她所顧,聽她所問,是為顧問也。

香港政府有無限的新靈感,改革的赤心是明顯不過;可惜新班子能力有限,卻伴隨著智慧無下限,完全靈感大於能力。

上班飛行鬥獸棋

是咁的,每朝早經過重重的難關,起床、洗澡、整理儀容,精神快要崩潰的時候,終於能夠步出自己所住的大廈,高效率的快步上班。

穿過大廈大閘,猛烈的陽光直插我的眼球,一時不適應,暈眩了一下,這就是上天送給我的禮物嗎?閉上眼一秒,回神,再次露出凶恨的眼神,警告路上無謂的人不要阻礙我達成準時上班的目標,正所謂「斷人衣食猶如殺人父母」,只要是阻我者,殺無赦!

腳步急促,眼疾手快,每一步猶如行雲游水,忙碌中帶點性格、態度,左穿越一個四十腰少婦,右插過一群書包還重過身體的十三腰小學生。街道上都是人頭,大都向著同一方向進發:地鐵站,我也不例外,地鐵是香港交通命脈,但亦因為地鐵之極度可靠,「地鐵塞車」已經變成香港人的地道笑話,可是外國地鐵延誤遲緩之事實屬等閒,這可靠又可恨的地鐵令香港人少了一個遲到的借口,我一想起這點便心知不妙,步速再次提升。

來到地鐵站,「嘟」一聲,入閘,魚貫地進入月台,「列車即將到達,請先讓乘客落車,多謝合作」,廣播字字鏗鏘,實行的人只有寥寥可數。開閘,迫向前,迫上車,迫關門,難度10分,只可惜奧運評判欠奉。車徐徐起動,乘客都立即尋找可抓之處,黑白粗幼不同的手向上下左右抓緊所有車箱裡的柱狀物,此時此刻,「香港四季風味」便慢慢散開。什麼叫「香港四季風味」?一首詩便解釋清楚:「春濕衣物傳噏味,夏熱流汗狐臭濃,秋爽口臭常放屁,冬寒臭丸依樟腦」。

列車已經行駛到均速,橫看四方,大部份乘客都頭向下,手中一部巨大屏幕的 Samsung Galaxy Note 2、大Mon Samsung Galaxy S3或長Mon Apple iPhone 5,多年前的王者Nokia已經消失於人們手中,最舊的手機也會是Apple iPhone 44S,其他牌子如HTCLGSony旗艦手機間中出現於不同的人手中,智能手機已經把人們的注意力吸乾,就算列車上有人跳脫衣舞,想信只會有幾個人的目光會被吸引,而那幾個人會拿起手中smartphone拍片,準備upload到YouTube及Facebook,為求一Like!其餘未受影響的乘客耳中掛上不同的耳機,Apple EarPodsMonster Beats by Dr. DreShure SE535UE 900Westone 4、甚至JH16 Pro,過千元的earphones、headphones及過萬元的custom earbuds經常出現在地鐵,加上林林種種的名牌手袋及鑽石名錶,未回到公司已經有一場品牌行頭大戰!

正當我觀看人群之際,一名貌似卅多歲的過期少女正以仇恨的眼神看著我,我相信是因為我不停地望向四周,她以為我在偷看她,我沒有多加思考,立即放棄辯護及反駁的權利,轉身望向另一個方向。這是因為我怕事嗎?非也,全因女性在香港是「人類食物鏈」之上層,規則很簡單,如鬥獸棋一樣,就是「好佬怕爛佬,爛佬怕潑婦」,這句話完全說明了香港社會生態:女人的地位比男人高,但同時亦證明了女人只有一類型,只是表面坦白地潑婦還是有家教地潑婦,而男人不論是好是壞也會敗在女人手中,這個道理不論在地鐵還是在公司也是適用的。近年常用潮語「港女」,意指不懂體面及體貼的女性;而「港男」則指無用的男人或「沒能力購買LV袋送贈女友」的男人,這兩個詞語在字裏行間亦反映了「女強男弱」之現象。

「請注意,入閘後及車廂內,嚴禁飲食」、「下一站:灣仔,左邊嘅車門將會打開」、「請小心月台空隙」,經過不斷重複的地鐵廣播,終於到達目的地。迫出車,迫電梯,迫出閘,從地底迫到上地面,踏過如迷宮般的天橋,看見自己上班的大廈,深呼吸,準備受死。

下一個世界末日

今天是世界末日,是由千禧末日論以來最多人認定的官方末日,這幾天Whatsapp及facebook不停被末日文章覆蓋,大多數都是完全廢話,而小數的文章就以老掉牙的「珍惜眼前人」去警惕世人要善待身邊的人、放下仇恨、及時行樂,每次閱讀這類文章,心靈彷彿被喚醒一樣,下定決心去行善積福,忽然間Whatsapp有個新訊息,原來是Suki及Yuki約食飯,回覆一下,又要頭痛穿哪一件戰衣去赴約,咦?剛才那篇文章說什麼?

如何測定今天是否世界末日?起身,關閉電話上的「飛行模式」,然後發覺老闆的email不停彈出,每一封電郵都在提醒你要盡快交2013年甚至2014年的計劃,這一刻,你面對的災難比世界末日還大,加上昨日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不批准世界末日,大家想走數不上班的願望已經幻滅,只能再次拖著「靈魂less」的身軀上班,回去見那個比末日還要糟糕的上司或下屬,你只能祈求末日降臨在他或自己身上。

如果你感到極度失望,深層次地需要一個「末日」讓你能夠明白人生的真締,我誠意推薦以下up and coming的末日,就當作我送給大家的聖誕禮物吧,不用謝,唔洗客氣!

2036年4月13日,小行星撞擊地球
有實在的日期,就有實在的暖意,當代城市人是不能接受「未知」,幸好天文學家有先進的儀器去探測這個小行星99942 (阿波菲斯Apophis) 最接近地球的日子;當天,地球會有二十五萬份之一 (1/250,000) 的機會被這顆2004年發現的小行星撞擊,二十五萬份之一?這是不能理解的數字,比較實在的例子:中六合彩二獎的機率為二百三十三萬份之一 (1/2,330,636) ,即是你買十注不同號碼的六合彩而其中一注中二獎的機會,如此渺茫的機率,美國太空總署也懶得理會它,它的Torino Scale (衡量天體撞擊地球的指標) 只是一級,意思是指「撞擊的機會極度低,並不需要引起公眾的注意或關注,預測該天體不會對地球構成不尋常的危險」。請放心,希望在人間,你期盼的末日還是有機會發生的!

2060年,牛頓末日論
牛頓因為蘋果發現了「萬有引力」,香港因為Apple發明了「炒賣iPhone」。大名鼎鼎的牛頓所作的預言當然看似有說服力,牛頓末日論是由聖經中尋找隱藏的科學信息,他花了50年,一共寫了4,500頁的分析報告,指出最有可能發生末日的日子是2060年。小弟作為無神論者,一看見「聖經」二字就覺得可以收工,加上牛頓關於光的理論都已經被愛因斯坦收了皮,這個預言有幾準確?我不作過多的評論。

除以上比較出名的末日論,還有很多不同的日子可作參考:2016年、2020年2034年2047年9月14日凌晨3時28分 (GMT)3979年等。

有這麼多良辰吉日去死,你只要選擇一個你想末日的時間,然後問銀行巨額借貸 (如適用) ,還款期設定在末日之後。假如末日真的發生,你死前的人生會極之精彩;但如果末日沒有發生,銀行的利息會幫助你擁有末日的感覺,成就真正的末日。